首页 > 普陀山景点

法雨禅寺

 法雨禅寺,又名后寺,在白华顶左,光熙峰下。寺前有海会桥,青玉涧诸水绕流,桥卧其上,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住持化闻修成。此桥为入法雨寺之正路,旁系玉党街之尽处,玉觉街系明代法雨僧字玉堂者修砌,故名。周围古木撑 天,极为幽静。寺前原有影壁,上书梵文“嘛呢叭妮呷”,意即神力不可思议,今无,寺内有天王殿、玉佛殿、圆通殿、大雄殿、藏经楼等。另存钟楼、鼓楼各一。玉佛殿内原有在清末由缅甸请来白玉释迦佛像一尊,像高五尺,玉色皎洁,雕琢亦工,现不存。圆通殿中原奉观音菩萨,两旁供十八罗汉。殿内有著名的九龙殿,系从南京明故宫拆迁而来。外观金碧辉煌,殿内宏制巧构,顶端穹窿成拱圆形,正中悬掛着一个大珠球,四周悬着九根坚椽,每椽均雕着昂首舞爪的蟠龙,九龙飞舞,争抢珠球,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此寺依山凭险,层层叠建,进入山门依次而上,仿佛步入天宫。

  法雨寺初名海潮庵,创于明神宗万历八年,至万历二十二年由郡守吴安国改额海潮。万历三十四年赐额“护国镇海禅寺”,后遭火焚。清康熙二十八年,定海总镇黄大来奏请修建,于三十八年赐额“天花法雨”及“法雨禅寺”,遂改今名。清雍正九年,准浙江总督宫保李卫奏请,赐帑金七万两修前、后两寺。

  法雨寺自大智开山于明万历八年,中兴于别庵,其后清代的立山、化闻和民初的开如诸住持,皆能恪守成规,家风不坠。北京印光法师于清光绪三十八年随化闻来山,住法雨寺达三十余年之久,贡献很大。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