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陀山景点

普济禅寺

   直为探奇过上方,居狀台殿水中央。 到知海岸真孤绝遥望瀛洲亦渺茫。石洞寒潮鸣梵呗,竹林明月放圆光。  鲸波一洗烽烟息,仰见慈云遍入荒。

(明)黄猷吉《游宝陀寺》

  普济禅寺,又名前寺,在白华顶南,灵梵峰下,为山中供泰观音大士的主刹。建筑总面积为11400平方米。寺前有御碑亭、海印池、湖心亭等。由短姑道头至此长三里,称妙庄严路,系明僧朗彻因山路崎岖募修而成。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殿、藏经楼等。圆通殿即观音菩萨正殿,为清代康熙、雍正两朝敕建,高六丈余,广十四丈,纵八丈余,殿上原有佛像伟大妙严,两旁塑二十五圆通。另有钟楼、鼓楼各一。大铜钟重达七千斤,系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所铸, 虽经受千余年风霜,仍完整无损。尚有高420厘米的宵铜大鼎炉一只,仍光泽乌润。旧有大铜锅三口,可煮米数石,供千余人食之不尽,今不存。寺宇至今殿阁共七重,琉顶黄墙, 庄严巍焕。

  寺名历代不同,唐大中十二年,首创不肯去观音院,传由日僧惠萼和张姓渔民供奉。宋神宗元丰三年,朝廷钦命在普陀山建寺,赐名“宝陀观音寺”。宋宁宗嘉定七年,赐“圆通宝殿”额。明太袓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实行海禁,信国公汤和奉命焚寺遣民,迎大士像供于郡东楼心寺(即宁波七塔寺)。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复内迁。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拨款重修,扩充寺宇,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清圣祖康熙八年,遭荷兰人入侵,殿宇残毁。康熙二十八年春定海总镇黄大来奏请兴修,于康熙三十八年再次拨金修寺,并赐额“普济群灵”,从此前寺称普济禅寺至今。

   普济寺自惠萼开山于唐大中十二年,真歇禅师开宗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以及元代的孚中、清代的潮音、民初的了余诸住持,均曾“丕振宗风,广布幺化”。

  如今,普济寺正按“整旧如旧”的原则修葺中。天王殿的四大天王,大圆通殿高6.5米的观世音主像和三十二应化身佛像已重新雕塑。这些塑像乃出自七十二高龄的民间老艺人詹振辉等人之手,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姿态雄伟,表情丰富,有相当的艺术价值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