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寺庙殿堂中使用天花藻井者为数不多,普济寺之御碑殿(即山门),明间内使用藻井,次、梢间做天花,因康熙皇帝御碑设于此,故此山门除遇有特殊情况使用外,一般皆由东西便门入寺。该殿建于康熙四十一年冬(1702年),四十四年树石碑于其中。法雨寺圆通殿明间中央设九龙藻井,次、梢间均复以天花,殿之规格高且华丽,超过前寺。法雨寺是康熙皇帝钦赐“内府之金重建”的o)。圆通殿是在康熙三十年动工兴建的,三十八年四月康熙南遮,复遣使赉帑金干两,谕饬“山中未完之工,住持须竭力图成”,并赐名“法雨禅寺”o。为解决当时建设上的困难,康熙又恩准“发金陵城内琉璃瓦,并撤旧殿九龙,改盖圆通大殿,遂名“九龙殿。”。康熙四十一年二月建成,御赐碑文,前后用了十年之久。九龙藻井之来历,及其施工时间,当无可置疑。从藻井的规制,及其使用范围来看,原绝非用于一般建筑,也非寺庙建筑所能任意使用的。
从其做法来看,结构巧妙,装饰合体,以及斗拱形制都尚存古韵。龙雕的形象与技法,与清代也不一样。故可认为是明代宫廷遗物,至于是金陵宫中哪座建筑之遗物,还待进一步调查考证。现就九龙藻井的现状测绘所得,介绍于后。藻井之结构为斗八藻井的一种,从形式及做法来看,平面共由四层不同形状的天花枋及斗棋叠构而成。第一层由天花枋组成八角形平面,对边距离为5.7米。第二层是在八角形各边中心叠递45度直角扁枋,交点接缠龙垂莲柱,平面为八角星状。第三层平面又呈正八角形,对边距离为4米。第四层则为圆形,直径2.9米。全组藻井共使用三组不同形式的斗棋。斗棋皆向心分布,最上一层使用了弧形出翘,斜翘偏离中心约23m左右,这组斗棋采用逆时针旋转。
顶中央为团龙雕刻,成顺斗棋旋转之势。整组藻井高度为3,5米许。各层高度分别是:第一层高为70厘米,自天花枋到挑枋;第二层高为95厘米,为七踩三翘斗棋及随办枋的高度;第三层斗拱与内檐天花斗棋类似,外形为七踩三翘,但其总高却为七层足材的高度,上承随办枋,共高103.5厘米;第四层斗棋为弧形的,高度为80厘米,出四翘。团龙顶再上升lo厘米。九龙藻井的关系平面见插图2—10。藻井之斗拱上述三组斗棋分别由平身科和角科组成。底层的斗棋分别在天花枋所组成的菱形和三角形的空间内出跳,基本上是出三踩的斗棋。唯有八角星形平面中八个角内的为七踩三翘斗棋,上承随办枋。这组斗棋在分角线上出三跳,上承45度斜棋,异形坐斗。在其两侧中间各置坐斗出二跳,翘头支承从中心延伸过来的45度斜向棋,棋之外端分别承托上层随办枋(见图版七一)。中间一层斗棋(即第三层者),出三跳,三跳拽架长皆为175毫米,第一跳的高度(足材高)为126毫米,基本上为3:2。但第二跳高度为259毫米,是第一跳高度的2倍。第三跳亦然,即为二层足材的高度。各自翘头又均不作翘形,而饰以三分头和无极云头。
厢棋正交均出麻叶头,加强装饰性。整组斗棋显得落落清晰;最上一层斗棋为菱形坐斗,斜向出翘,翘与法线成23度左右之偏角,十八斗亦菱形。各跳跳头上均施弧形重拱,最上为弧形厢棋,其各棋之长均依圆之直径不等而变化,造型极富艺术感染力。藻井之下,更有一组斗棋,为数极多,遍布于内檐金柱梁枋间;它是支承全部天花和藻井所使用的一种斗棋。其做法与藻井第三层之斗棋基本相似,但其各部尺寸不相同。棋宽为70毫米,坐斗宽为210毫米,一拽架为245毫米,足材高为170一175毫米,单材135毫米整组斗棋全高为1.27米。其斗与升欹皆颐,坐斗颇3厘米,升颐1厘米,与清式不同,但江南却很常见。拱弯均作圜和曲线卷杀,但卷杀之做法,既不符合宋《营造法式》规定的分办杀法,也没有《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瓜四万三厢五”规定之严格,纯系自由之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