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盛产石材,花岗岩、大理石、青石、砂岩等品种众多,蕴藏量极为丰富,是建筑的才斗,划斗才斗引斗良好材料。由于自然资源的赋予,劳动人民很早就对石材的加工利用,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浙江青田,温岭、丽水等地区,在石材加工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石材最初使用于建筑,在我国大约是商代开始,这从础石的发现可以证明。秦汉以来得到了广泛使用,汉墓、石室、石阙等遗物,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利用雕凿技术加工石材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浙江,尤其是山区,运用石材作为住居的建筑材料,早已不乏实例。有的做为建筑部件构件,也有的做为建筑全部构件来建造,如台基、栏杆、柱础、柱、梁、枋、墙以至于屋面等。石头房屋固属为数较少,但石牌坊、石门、石柱、石亭、石塔、石幢,这样类型的建筑物却屡见不鲜。用石材作建筑或构件,是我国从南到北的普遍经验。运用石材的特性,以克服木构件在建筑中不足之处,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向来是把结构与装饰艺术,看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在结构构件上,运用石雕工艺进行美化加工,使建筑更加完美,这是人们审美观念发展的结果,是中唐特别是宋以来,审美观念从“阳刚美”,转化为“阴柔美”的一种趋势。对石材的艺术加工也就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创作手法之一了。石雕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益求精,创造出了精美的艺术品,如浙江青田的石雕,刀工细致,风格独特,早巳名扬遐迩。建筑石雕则以温岭为擅长,精雕细琢,千姿百态,传统功夫极深,它如同浙江东阳木雕建筑一样,在国内颇享盛名。普陀山古建筑运用石材部分为数颇多,石墙、石路、石坊、石桥、石塔、以及建筑物的台基、栏杆、柱础、门楣……等。建筑艺术表现在石材建筑与结构上,一般以石雕为主,如石板路(妙庄严路),每隔数十步即镶铺雕有莲花之石板一块,花姿变化,造型各异,庵堂禅院的石板路也是如此(见图153、154)。
普济寺圆通殿月台的石栏杆,造型朴实,雕刻大方,不落俗套(见图72)。天华堂、圆通庵门楣石刻,虽为近代作品,但刀工精致,造型生动,一丝不苟(见图161、165)。多宝塔之螭首雕刻,刚劲有力,不失元代之风格(见图200)。石材在建筑艺术方面另一表现则为环境之创造,如进山香道旁之石筑墙垣,虽为乱石干垒,咬合自然,墙石平整,技术水平极高,加之苔藓葛藤蔓布其上,给人以古朴幽雅,自然亲切之感受。(见图23)柱础是江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构件之一,普陀山古建筑柱础在运用上,其形式之多样,造型之优美,成为其建筑特色之一。石柱础,以其在建筑物中之部位而定其简繁,即迎面易见处重点装饰,次要部位则从简。以普济寺山门为例,明间之柱础,采用俯莲复盆,复盆之上为雕有龙门之石鼓;而次间则为素石鼓置于素复盆之上。圆通殿柱础布置情况亦然,正中三间内金柱布置雕龙石柱础,础高为55厘米,础径为80厘米。
梢间及尽间之柱础则为圆形素石鼓。这种布置方法,是在不影响整体艺术效果的情况下,求得经济而合理的处理方法。(见图50、73)法雨寺圆通殿柱础,在雕刻技法上,采取高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手法,立体感强,这显然是继承宋代“剔地起突”雕法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龙雕题材,有双龙戏珠,有天宫云龙等,体态自由生动,尚存古风。此种石雕柱础很可能是明代旧殿之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