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建筑中的藻井,为使室内空间得到变化,更求得使用者的地位相称。如宫殿宝座上藻井空间,佛寺大殿佛像上藻井空问等,均以达到突出主题之目的,而使室内空间更加富丽堂皇。我国使用藻井的历史已很久,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中复斗藻井已极常见,甘肃敦煌北魏石窟就已见到斗八藻井的彩绘,说明我国在建筑设计中,很早就已注意到室内装修效果了。
辽宋以来,各种形式的平綦及藻井的数量大增,室内装修也促进小木作的发展,此时精雕细刻而富有变化的手法已很普遍,出现不少精美的作品,如山西应县净土寺大殿内部藻井的天宫楼阁极其精美,做工之细堪称绝妙。藻井的做法并无统一格式,全靠作者的自由创作。《营造法式》一书中,虽已编入藻井之做法,但遗存下来的实物与《法式》的做法相似的却极少。宁波保国寺大殿为宋代遗构,其前槽木构藻井虽规模不大,但结构简洁。明清时期遗留的藻井实例,为数甚多。藻井的做法也逐渐复杂,装饰性日益华丽,这是藻井发展的一个趋势。普陀山法雨寺圆通殴内九龙藻井,是由金陵旧殿拆建而来,基本上保留了清以前作品的手法。九龙藻井做法比较简练,以方井、八角井和圆井的层叠方法,各层斗棋发挥着传递荷重的功能作用,逐层向心收缩成穹窿形式。这种处理手法是继承唐宋以来传统的做法。然而,在其具体制作上则力求简便,这是明代建筑的特点。如九龙藻井第三层用同样高度的足材棋料叠涩出跳,简化《法式》中用插图2-13九龙藻井斗棋拱弯卷杀比较图“上昂”出跳的方法,既求固又求简。
利用简支和悬挑相结合的结构方法处理藻井,加大藻井的深度,如第二层45度斜挑之枋相交处,承托垂莲柱,而提高第二层空间,这是它发展之处。从建筑造型艺术来看,九龙藻井给人以清晰简洁,高大深邃,及动态之美,具有独创的特点。为使八角井有所变化,改变古板的程式,采用了八角星形与八角形,上下结合的做法,在八角星的八个角内,各出一组具有45度斜拱的斗棋,把八角形随办枋上升一层,使垂直空间更为舒展,达到既升高又有变化的艺术效果。再配以折角处的八根垂莲盘龙柱,使藻井有逐层向上,而又有从上而下垂莲柱倒挂形象。反映了张衡《西京赋》中所描写的“带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的艺术效果。八根垂莲柱上各盘一龙,龙首皆向中心,引导人们视线向心仰视,龙柱之上更深二层,最上层之斗棋向心旋转,顶中央为团龙,也作顺斗棋旋转之势,给人以动感,如真龙活现。龙头向下,中悬金珠,作九龙戏珠状。龙形雕刻极为生动,体爪刚拙有力,龙爪持物握劲稳健,翘首企望姿态传神。从九龙藻井斗拱形制及其制作方法来看,当系末清间过渡之产品,既不拘泥于程式,又未脱离实际,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这对研究明代建筑无疑是一件有价值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