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信息

彩画在普陀山古建筑中使用

  彩画在普陀山古建筑中使用的甚多,然大都为现代之作,成功者极少。从普济寺雍正御碑亭与康熙御碑殿来看,虽做工尚较细致,但用色、构图、描绘等,均与整个建筑缺乏和谐感。前、后二寺圆通殿内梁枋之间尚保留着旧有的彩画,虽已退色,但其形象、构图、着色尚可清楚辨认。普陀山管理局对这批彩画采取不涂漆重绘,表面罩清漆保护的办法,是非常正确的。重绘就会失去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至于表面处理采用何种清漆,怎样处理,也应慎重研究确定。两寺圆通殿内彩画之构图格局,也各具不同之特点。普济寺的彩画构图可以明显看出枋分藻头和枋心两部分,此三段各占约三分之一,无箍头。

  枋心有方心和菱角心之别,内均自由作画,以人物山水为主题,藻头画法不一,有锦文、卷云、花朵、也有花间留白、勾“海棠,,形、“佛手”形边,内作题字,可能有时间的纪录,可惜室内光线不足,且梁又较高,不易辨清。然而从照片中仔细观察,不难看出这批彩画已经后代重新绘过,留有痕迹,已非清初原物了。(见图74)法雨寺圆通殿的彩画构图与前寺截然不同,其枋心部位极长,约占全枋长的7/10,两端藻头共占3/10,也无箍头。彩画构图格局与清代官式做法也无共同之处,构图方式还保留着辽宋以来之遗风。

  枋心作为主要彩画部位,画法是以对称的几何构图格局,间绘龙形。用色以青白黑三色为主,暗红底色,用迭晕法作画。其画法与题材大致相同,藻头用几何卷云纹和三角岔角,枋心中分左右两段各做游龙一条,黑线勾边蓝白迭晕绘龙头龙身,整幅彩画素淡典雅。从其用色和绘法来看,也还保留宋以来之传统画法。因此,断定法雨寺圆通殿之彩画,较普济寺圆通殿之彩画为早,当无可置疑。(见图99、103)法雨寺大雄宝殿内梁额之彩画,其构图兼有上述两种格局,用色较为多样,与圆通殿之形制有所不同,故大雄宝殿之彩画当晚于圆通殿。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