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信息
白华庵建筑介绍
白华庵在雨华峰南麓,明代由普济寺住持僧如曜创建。清初重建,康熙四十一年复建大悲阁于东岩下。阁后真歇泉、剪鉴池俱有名人题赞。该庵距海不数百步,背依郁岭茂林,面临鲸波碧涛,绀殿红楼,环境静幽,山中精庐,惟此为冠。
总体布局自由灵活,巧借地形。主要殿宇位于东西轴线上。山门在左前方,三间,分心槽,通面阔10.00米,通进深5.80米。檐高3.60米,青瓦硬山。入山门行十余米为一陡壁,上下高差8.30米。庵之殿阁堂舍均建在坎上。沿石壁自北向南设置石级踏步,二道门在殿之南侧。入门,有宽4.oo米夹道,由夹道入正院南门,院宽1 6.40米,深9.20米,两侧廊宽2.80米,无厢房。中轴线上,前为白衣真应殿,青瓦硬山,五间,通面阔1 6.40米,通进深8.40米。明、次、梢间依次为4.20米、2.60米、3.60米。此殿厅堂式构架。檐高3.60米,与两侧廊檐及大悲阁檐口平。台基高0.30米,脊高7.00米。大悲阁青瓦硬山,五间,间广与通面阔同白衣真应殿。通进深11。85米,檐高3.60米,脊高8.80米。七架梁带前后廊。后金童柱到地,称为攒金柱,此为普陀殿堂常用的构架形式。梁架间承以斗棋荷叶墩。童柱为戟形雕饰,造型粗壮刚劲。廊轩简洁,装饰淡雅。
明朝末年,董其昌辞仕归里,尝游普陀,驻足于此庵。当时白华庵是“碧垣曲曲藏幽径,紫竹阴阴护短扉”的幽境,对大画家和书法家董其昌来说,是乐得其所了。留下不少书法墨迹于此山中。并为朗彻和尚撰写《普陀山修路碑记》,现碑文犹存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