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信息
马岙历史古迹
马岙古时相传有99个大小不一的土墩。据考证这是先民在此生活而留下的原始海滨村落遗址,分布于卧佛山南面呈“V”形的岙中。这一古文化遗址群是舟山群岛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海边原始村落遗址,被誉为“海洋文化的发祥地”、“海岛第一村”。根据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断,远古时期这里是海湾,涨潮时海湾的浅海处就被海水淹没了,先民们只能选择地势较高的土墩生活居住。这些土墩大多是先民们人工堆积而成,也有少量是由泥沙冲积而成。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发掘29墩,包括唐家墩遗址、凉帽蓬墩遗址、五四大墩遗址、庄家墩遗址、大墩古文化遗址、大柏树墩古文化遗址等,总面积为14万平方米。其中属新石器时期的12处,属商周时期的8处,尚未探明的9处。出土文物500余件,其中属新石器时期的300余件。文物中的石器有斧、刀、镞、凿、镰、砍砸器等,还有号称“中华第一犁”的石犁。石器中有少数是通体磨光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少量为泥质灰陶和夹炭黑陶。种类有釜、鼎、罐、盘、豆、壶、纺轮等,其中以夹砂红陶、小口球腹环底釜、鼎居多。纹饰以素面为主,也有绳纹、弦纹和划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浙江省考古学会的专家鉴定,具有良渚、河姆渡基本文物特征。
马岙土墩文化属河姆渡文化分支,也证明定海已有6000年左右的人类发展史。土墩中出土的陶罐上有6000年前的稻谷痕迹,经专家研究认定,这是古越“稻羹文化”东渡日本的实证,对研究舟山历史和大陆文化东传日本而言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可以想见,当时定居在马岙的先人们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进入了锛耕和犁耕阶段。依赖于自然条件,他们主要从事农作、捕鱼和打猎,一边用石器耕作,种植水稻,一边用簇、凿和各种砍砸器、刮削器进行渔猎。打来野兽,捕来鱼虾,拾来各种贝类充作食物。他们用陶釜、陶鼎烧东西吃,用陶纺轮和兽骨制作的针纺制衣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创造了具有鲜明海岛特色的稻作渔捞文化。
马岙古文化一度成为考古、旅游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采访、考察。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也曾对马岙古文化遗址及海岛6000年前的稻作文化重大发现进行了多次报道。1992年以来,日本京都大学、天理大学和日本野外文化研究所的考古专家、《朝日新闻》记者都曾前来采访、考察,他们对马岙古文化很感兴趣,说马岙是“中国文化传播中继地”。为此马岙被誉为“海岛文物之乡”。为了让海内外学者、专家、游客了解马岙古文化,马岙镇已新建了面积1260平方米的博物馆,向人们展示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