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信息

马岙博物馆展区

 马岙博物馆是浙江省第一家乡镇级博物馆,也是全省唯一一家展示海岛渔村6000年文明历史的博物馆。它位于马岙白马街,分为馆内展区和户外遗址遗迹展区两部分。馆内设有三个展厅:“海岛第一村”、“海盐文化”和“海岛民风习俗”。展出的文物众多,有新石器时代的特大石犁、磨制精细的礼器——凿形器,有工艺精湛的民俗文物,还有罕见的天落奇石——陨  石……丰富多彩的展品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马岙6000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描述了马岙古文化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以及东瀛文化的渊源关系,介绍了舟山海盐生产的历史和工艺流程,展现了海岛居民的生活、生产、时令、礼仪、民间文化等习俗。整个博物馆海洋文化气息浓厚.极具教育件、知识件和观常件。

  走出马岙博物馆展区,户外还有古驿亭、古驿站、古驿道、古烽火台、龙潭坑、昭君山烽火台、林家祠堂、仿古街、土墩等景点。
 
    舟山地扼我国南北要冲,是长江三角洲的东大门,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南宋建炎四年(1130)八月,由于海疆不宁,朝廷命陈思恭屯兵明州(宁波)以防敌舟北来。至嘉定七年(1214)舟山开始寨驻军士防守,各寨设寨官统辖。但初时各寨无舟船可以往来,相隔又远,各寨间的驻防联络十分不便。南宋淳祜六年(1246),枢密院下令:一禁兵船出洋;二令沿海列寨剿寇。并沿海三十寨战舰,与沿海士军寨屋以示加强海防。宝{;占六年(1258),舟山时有海盗骚扰,“边声日急,贼窥视海道”。为加强海防,各寨之间互相联络,各置烽燧(烽火墩前身)。各寨守卒相度地势,日举烟旗,夜举火号。每晚举火必以五起五落为准,待彼相应,方可住火。元末明初,日本国海盗(当时被人们叫作倭寇)途经海域窜犯我国沿海岛屿。到了明朝中叶,倭寇屡犯定海。为了抵御倭寇的偷袭,定海百姓成立了义团。为了能及时得到倭寇来犯的信息,百姓在狮子山顶峰上筑起烽火台。马岙境内现存古烽火台两处,一处位于三胜村的炮台岗上,呈南北分布,共3座;另外一处位于三江口的昭君山上,呈东西走向,共6座。烽火台大小、高低、形状不一,土石堆筑。最大的一座直径达8米,高4米,巨石砌基。据《定海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倭患乱,为抗倭寇,各地设置28个烽火堠,用以传递信息。现存的抗倭烽火台——烟墩位于舟山本岛西部,定海古城西北部的双狮山。双狮山海拔300余米,为附近山峦的最高峰,顺山冈线的烽火墩向外可俯视舟山岛西部海域,向内环顾舟山东西部乡村的动静。自此往东,一座山连接一座山,各墩遥相呼应,地势十分险要,烟墩也因此得名。站在山顶,远近数十里的海山景色全收眼底。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