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信息

舟山海岛历史之一

 这是一段深厚到令人感慨万千的历史,这儿繁衍生息的海岛子民,显示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萌生出了一群令人永生难忘的杰豪英雄。

 
    舟山古称“海中洲”,考古发现,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在舟山本岛西北部的马岙镇原始村落的99座土墩中,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海岛河姆渡”文化,被誉为“东海第一村”。
 
    孙家山遗址、十字路遗址、马岙古文化遗址、大舜庙后墩遗址等一大批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器物和数以千计的陶片、兽骨及大量的堆积贝壳。通过对这些出土物的分析研究,大部分专家认为舟山史前文化深受河姆渡文化及良渚文化的影响,应从属河姆渡文化及良渚文化,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带有浓郁的海岛风格。
 
    现在就让我们踏着时间的风帆,去追寻历史,回首“东海第一村”走过的风风雨雨。
 
    春秋时,舟山属越国,称“甬东”。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首建县治。自738年至今的1200多年中,县治设置多有变化,由于舟山岛群处于中外交往的关键部位,总的趋势是建制逐步升级。
 
    1073年(北宋熙宁元年)重建县治时,取名昌国,便是鉴于它“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因“海道险要”、“户口倍增”升县为州,名昌国州。
 
    1369年(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听信了汤和“昌国居民外结倭寇,内多盗贼”,是“不可教化之顽民”,是“边防之大患”的奏报,下诏椭庶昌围县。所有岛民悉数驱迁到内地。昌国州紫微岙人王国祚奔赴南京向朱元璋力陈舟山岛民不可内迁的理由。朱元璋作出调整,同意留下部分居民,即城区四里内的547户,8085人可以留下,其余46岛居民全部赶往内地。舟山历经了第一次海禁。
 
    或为避风,或为淡水补给,沿海渔民不可避免地到舟山靠泊,慢慢打破了限制,不少居民陆续返岛。至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舟山群岛又有居民6005户。
 
    舟山历史上第二次海禁,发生在清初。+清廷因受明代防倭政策的影响,再次颁“迁海令”。舟山群岛上所有的居民都迁入内地。但不久,地方官吏们就认识到“舟山是宁郡藩芳,亟宜展复”。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展海令”,为更好地守住这方曾动荡不安的“皇土”,二十六年,康熙皇帝以“山(指今浙江舟山岛)名为舟,则动而不静”,取海波永定之义,康熙题“定海山”匾额,诏改“舟山”为“定海山”。将原来的定海县(今浙江宁波市镇海、北仑两区)改名为镇海,定海一名专称舟山群岛上的县治,以祈“海波永定”。

回到顶端